0%

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- 读《幸福课》

前言

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一本关于幸福心理学的书籍,之所以看这本书,是在豆瓣读书看到的,评分挺高的8.8,备受感悟,我很少写读书笔记,这个作为一个开头吧。

内容简介(摘自豆瓣

1、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、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,作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,学会与自我和解。
2、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: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其实,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,有越来越多的不满,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?为什么会有自卑、焦虑、匮乏、敏感、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?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,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。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,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;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,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;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,我们默默努力耕种,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。如果我们真有病,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,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。
3、就像,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,登顶只是瞬间的事,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。我正爬我的山,你也有你的山要爬。有时候,你爬的那座山,我恰好也爬过。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,我虽然没爬过,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,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,哪里有路,哪里有坑。
我想指给你看。

作者简介(摘自豆瓣

陈海贤(动机在杭州),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,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。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,期间开设《积极心理学》的通识课,广受欢迎,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“幸福课”。
在知乎专栏撰写“幸福课”专栏,共有480491位关注者,是知乎2015年第一届盐Club荣誉会员。
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。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,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。

在读的时候我划了一些重点:(以下可能只有看过书的人才能明白😂, 你们可以忽略🤣)

感到安全时,人天生就有探索世界、接受挑战的冲动,这是我们做事的内在动机。但是,这种内在动机很容易被破坏。

不要为了努力而模仿努力

我说:“这句话是,当你再用这些词攻击自己的时候,记得要跟自己说:‘这些标签也不全是坏事,我用它们赢过钱。’”
“啊,是啊!”显然这句话出乎她的意料,她笑出声来。在谈话中,这是她第一次笑,气氛一下子轻松了。想了一会儿,她说:“很有趣。只是100块钱太少了,如果千儿八百,那印象就深刻了。”

“如果你说不出很多关于自己的负面词语,那很好,说明你并没有那么负面。”
“如果你说出了足够多的关于自己的负面词语,那也很好,你赢了游戏,还赢了钱。”

很多“拖延症”的学生,都面临类似的压力。他们有些是因为家庭贫困,也有些是因为父母对他们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。他们觉得,自己能把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降到最低——“无论怎样的生活都无所谓,有口饭吃就行”。这不过是他们逃避压力时说服自己的借口。正是在拖延和逃避中,他们逐渐失去了改变的信心,不愿意再去面对、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。

对于大部分敏感内向者来说,他们真正敏感的,不是外界刺激,而是这种来自他人的评价,无论这种评价是出自事实还是来自想象。当敏感内向者环顾四周,总会发现周围的人正以苛刻的眼光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,随时准备给他们差评。他们既想与人接近,又担心不被接纳,所以孤独地与人群保持着小心翼翼的距离。他们以为,他们的不安来自人群,殊不知,这些不安来自自己的内心。

很多人以为抑郁是那种撕裂般的“痛”,但其实很多时候不是。抑郁也可能是那种不好不坏、不快乐也不痛苦、想改变又不知如何下手的“闷”。

纵使落日转瞬即逝,也无法消解它那刻的美。

读后感:

看完整体下来,我感觉很多人的问题处于就是要么太安逸了,要么就是很平淡,要么就是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或者说是无能,当然这里还包括了性格等等。书本大部分我都能理解,可能自己有点感触吧。
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,但是如果你没办法去改变,那只能去接受它,包容它,可要是一个期望目标,你把它降低,或者你也可以放弃,并不是所有的放弃都代表失败,偶尔的放弃恰恰能促使你的成功,这样你很多问题就能释然了。
在说下整本书的幸福,我个人理解,其实幸福很简单,可以去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,在简单点就是能吃到美味的佳肴,还有就是努力去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。每个人都说再找自己的幸福,追求幸福,大部分都因为没能在预期达到感到焦虑痛苦,或者是对自己当时的期望值很高,却迷失了自己,一直以为自己不幸福,必须达到自己的期望目标才能幸福,可是回过头,幸福其实就是在身边,注意生活中的细节,你能发现很多美好的瞬间与事物。

结尾

纵使落日转瞬即逝,也无法消解它那刻的美。留心去体会身边的美好~